场外配资网站言辞中必定有一定的主观偏向
关于刘璋,那个几乎将益州无偿交给刘备的原益州主,诸葛亮曾经做过一番评价:“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”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,刘璋天性懦弱,不具备应有的领导才能。张鲁把守着益州的北部,益州的经济富裕,但刘璋却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安抚和笼络张鲁,反而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对他失去了信心,不愿意真心辅佐他。
当然,不能仅仅凭诸葛亮的话来全盘评判刘璋。毕竟,诸葛亮这番话是在他极力支持刘备、想要刘备夺取刘璋的控制权时说的,言辞中必定有一定的主观偏向。如果不深入了解刘璋的生平,就很难做出全面公正的评判。要理解刘璋这个人,我们需要更为系统地回顾和分析他的生活与决策,甚至在这个过程中,还应从中反思自己的修养与成长。
展开剩余85%刘璋的父亲刘焉,是个有着“帝王梦想”的人。幸运的是,刘焉的雄心壮志为刘璋日后的权力奠定了基础;但也正因为如此,父子俩登上了一个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位置,注定了他们的命运将受到压迫与挑战。
刘璋是刘焉的小儿子。常言道“爷爷疼长孙,爸爸爱满崽”,但刘璋显然不是那个受宠的“满崽”。刘焉最宠爱的是他的三儿子刘瑁。当年,刘焉在益州打算实施“州牧制”,梦想成为一方霸主时,他的四个儿子中,只有刘瑁被他带在身边,其他儿子都留在京城做人质。刘璋和他的两个哥哥刘范、刘诞都被留在了京城,显然刘焉并不打算太过关注他们。
然而,刘焉最终由于觊觎皇帝之位被刘表揭发,面临危机。为了保全家族,他不得不假装病重,将刘璋召回益州,才让刘璋最终得以安顿下来。通过这一系列事件,我们可以看出,刘焉在内心里更看重的是刘瑁,视他为接班人,刘璋在刘焉心中并没有多少地位。即便是刘焉最后在权力斗争中失败,刘瑁的地位也并没有得到有效巩固,反而因为权力斗争的失败,早早失去了继承权。
回到刘璋身上,刘焉生前的布局本质上对刘璋并不利。表面上,刘瑁是刘焉接班的最大受益者,但实际上,刘璋的崛起则是一个历史的偶然。刘焉当初并未考虑到刘璋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,最终却将他推上了权力的舞台。在刘璋上位的初期,赵韪等地方大佬认为刘璋性格温和、不具威胁,便公推他成为益州牧。
“温仁”这个词,是第一次出现在刘璋身上的性格评价。我们可以从这一点看出,刘璋的性格注定了他缺乏果敢的决断力,而诸葛亮日后的“暗弱”评价,无疑更加凸显了这一点。
在刘璋即位后的初期,他便遇到了许多反对声音,包括甘宁、沈弥和娄发等人。这些人看不惯刘璋的领导方式,便纷纷投向了荆州。刘璋为了维稳,决定把赵韪派去进攻荆州,清除了这部分反对势力。然而,刘璋上任后,张鲁也开始表明态度,对刘璋的威望根本不以为意。张鲁此前虽受刘焉的尊重,但对刘璋并没有什么敬畏之心。
刘璋的回应非常果断,他直接斩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。这一举动虽然成功挑起了张鲁的愤怒,却也揭示了刘璋决断的轻率。他在不熟悉大局的情况下,直接动手解决内部威胁,却没有意识到这样会引发更多的敌意,特别是张鲁这个背后有强大势力的人。
随着刘璋清除了赵韪等人,益州的局势并未平稳下来。东州兵的骚乱也成为了刘璋不得不面临的难题。这些军队曾是刘焉的亲兵队伍,许多人并不认同刘璋的领导。尽管刘璋有所顾忌,但他对这些军队的纵容只会让局势更加恶化,最终让他丧失了更多的支持。
然而,刘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面对东州兵的无序作乱,刘璋选择了忽视,最终这种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的管理方式只会使得局势越来越不利。正如历史上许多统治者一样,他依赖于父亲留下的旧势力,却忽视了这些力量带来的潜在风险。
刘璋最后一次展现出自负的决断,便是在208年赤壁之战前夕。当时,刘璋决定向曹操表示敬意,试图拉拢曹操。然而,张松的介入让刘璋误入歧途,最终帮助刘备攻占了益州。张松为了自保,劝说刘璋背离曹操,支持刘备,最终刘璋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被逼迫投降。
214年,刘璋投降后,刘备虽然没有彻底清算他,但还是将他迁至公安,并安排他享受了一个名义上的将军待遇。五年后,刘璋再度归顺东吴,名义上重返益州牧,但这个职位已无实权。
刘璋的死,标志着一个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一生的结束。从表面看,刘璋似乎做了许多顺应时势的决定,但从深层次分析,他的决策总是缺乏全局视野。正因为如此,他最终未能有效稳固自己的统治,也没有成功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导方式。
总结来说,刘璋并非天生不适合做一个大统治者。尽管他机缘巧合地登上了益州之主的位置,但由于缺乏决断力、格局和战略眼光,他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始终无法稳固自己的权力。我们可以从刘璋的经历中反思到,性格和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轨迹,而在面对困境时,正确的决策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更是至关重要。
发布于:天津市114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贵阳配资网而是多种类型癌症的统称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