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股票配资据《宋史・沈括传》补充
一
宋熙宁九年(1076 年),润州(今江苏镇江)的梦溪园书房里,47 岁的沈括正用丝线悬挂起一枚磁针。
此时的他虽因变法受挫被贬,却未放下对自然现象的探究。
在整理《梦溪笔谈》书稿时,他发现历代对指南针的记载仅停留在 “能指南”,却无人深究 “为何常偏东”。
这位兼具天文、数学、医学知识的通才,决定用实验揭开磁针 “偏角” 的秘密,成为世界上首个记录磁偏角的科学家。
二
据《梦溪笔谈・杂志一》记载,沈括为测试磁针指向,设计了四种实验方法:“水浮法”(磁针浮于水面)、“指甲旋定法”(置于指甲上)、“碗唇旋定法”(搁在碗边)、“缕悬法”(用丝线悬挂)。
反复试验后,他发现 “缕悬法” 最精准,且无论哪种方法,磁针 “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”,偏差约 5 度。
当时术士认为 “磁针属阴,阴不指正南”,沈括却斥为 “妄说”。
展开剩余78%他在书稿中写道:“磁石指南,犹柏之指西,莫可原其理,但观其现象可也。”
为验证结论,他带着磁针游历南北,发现 “越往南,偏角越小;至岭南,偏东仅 2 度”。
据《宋史・沈括传》补充,有友人质疑他 “研究此等小技,荒废经史”,他却答:“天地间至理,往往藏于细微,看似无用,实则关乎格物之道。”
三
《梦溪笔谈》原文
“方家以磁石磨针锋,则能指南,然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。水浮多荡摇,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,运转尤速,但坚滑易坠,不若缕悬为最善。其法:取新纩中独茧缕,以芥子许蜡,缀于针腰,无风处悬之,则针常指南。”
《宋史・沈括传》补充细节
“括博学善文,于天文、方志、律历、音乐、医药、卜算,无所不通,皆有所论著。尝谓‘物理有常有变,识其常则可御其变’,故对磁针偏角细加探究,著于《笔谈》,时人虽不解,后世称其‘发千古未发之秘’。”
两段记载相互印证,既展现了实验的严谨性,也凸显了沈括 “格物致知” 的科学精神。
四
中国早在战国就发现磁石吸铁现象,汉代已用 “司南” 指示方向,但多停留在现象描述。
沈括首次通过系统实验(四种悬挂法对比)记录磁偏角,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观察,比欧洲哥伦布发现磁偏角早 400 余年,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从 “实用技术” 向 “科学理论” 的突破。
宋代程朱理学强调 “格物致知”,沈括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科学方法:“格” 磁针之性,“致” 磁场之理。
他在《梦溪笔谈》中写道:“格物者,非徒观其表,必究其里。”
这种 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 的思维,与同时代张载 “气本论” 的唯物思想相呼应,构成宋代科技繁荣的思想基础。
沈括既是政治家(参与王安石变法),又是科学家,这种跨界身份让他能突破学科壁垒:用数学计算磁偏角偏差,用天文知识对比南北磁针差异,用地理考察验证结论。
这种 “通才思维” 使宋代科技呈现 “综合化” 特点,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融合了机械、天文、历法,正是这种视野的产物。
五
一枚磁针的科学辐射!
元代《海道经》记载:“舟师识地理,夜则观星,昼则观日,阴晦观指南针,必校偏角,以定方位。”
可见沈括的发现已应用于远洋航行,助力郑和下西洋等航海壮举。
明代《天工开物》绘有 “舟中磁针图”,注明 “依沈括法,校偏东五度”,成为航海必备知识。
清代物理学家郑复光在《镜镜詅痴》中引用磁偏角记载,结合西方电学理论,提出 “磁气说”,开启中西科学对话。
现代科学史研究证实,沈括的磁偏角记录比欧洲早 400 年,被李约瑟称为 “中国对世界科学的最大贡献之一”。
梦溪园现为 “沈括纪念馆”,馆内复原 “缕悬磁针” 实验场景,成为科普教育基地;
2011 年,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 “沈括环形山”,以纪念其科学贡献。
发布于:广东省114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