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配资平台选择刘竹溪担任247团团长
刘竹溪,这位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熟知的老革命家,却有着不平凡的一生。
战场上他是冲锋陷阵的勇士,负伤累累却从不退缩;和平年代他默默疗养,带着战争留下的伤痛,从45岁离休到90岁离世,整整休养了45年。
这位经历过血与火的军人,为何会在壮年就开始长达半生的休养生活呢?
枪林弹雨中的成长
1920年,刘竹溪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。
展开剩余91%他的童年并不特别,两岁时随父亲迁到山东,在那里度过了相对平静的少年时光。青少年时期的刘竹溪做梦也想不到,自己会与枪炮和战场结下不解之缘。
1937年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时,17岁的刘竹溪正在青州火车站的护路队工作。
日军踏破了中国的大门,年轻的刘竹溪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残暴。
看到家园被摧毁,同胞被屠杀,民族危亡的紧迫感让他下定决心:必须拿起武器保卫家园。
1938年春,刘竹溪毅然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。入伍不久,他就参加了破袭胶济铁路的战斗,直接切断日军的补给线。
这次行动让刘竹溪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——子弹呼啸而过,爆炸声不绝于耳,随时可能失去生命,但他没有退缩。
这位年轻战士的表现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。从连队司务长到营军需员,再到团秘书,刘竹溪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。
1939年,他成为连队指导员,参与指挥了刘家井子等多次著名战斗。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,刘竹溪左臂受了重伤,医生建议他后撤休养,但他却坚持留在前线。
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带着伤痛的刘竹溪居然亲手击毙了两名日军,其中还包括一名小队长。
这种英勇事迹在部队中广为流传,战士们都敬佩这位不畏牺牲的年轻指挥员。
1941年,仅仅21岁的刘竹溪就被提拔为营教导员,负责一个营的政治工作和战斗指挥。在他的带领下,部队战斗力显著提升,多次完成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。
带着伤痛依然冲锋在前
抗日战争后期,刘竹溪被派往山东滨县,担任独立营副团长,后来转正为团长。
他接手时,部队只有七十多人,装备简陋,战斗力有限。
但刘竹溪没有被困难吓倒,他走村串户动员民众支持革命,吸收有志青年加入队伍,同时注重部队的训练和纪律建设。
在他的努力下,部队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,成为当地抗日的主力军之一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内战爆发。刘竹溪率领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的多次重大战役。
1948年济南战役中,刘竹溪遭遇了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伤害。
一枚敌人的手榴弹在他附近爆炸,弹片击中了他的右下颌,打掉了他的下颌骨和7颗牙齿。
当时血流不止,刘竹溪失去了知觉,战友们以为他已经牺牲,甚至准备了棺木。
奇迹般地,刘竹溪在昏迷多日后苏醒过来。医生告诉他,伤势十分严重,必须立即后撤治疗,否则有生命危险。
可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军人,刘竹溪深知当时战局的紧迫性。他顾不上自己的伤痛,要求留在前线继续指挥作战。
由于无法正常进食,他只能靠流质食物维持生命,身体极度虚弱。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,他就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,坚持完成了济南战役的任务。
伤势稍有好转,刘竹溪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淮海战役中。这场被称为"决定中国命运"的战役,刘竹溪带着尚未痊愈的伤口,日夜操劳,为前线提供战略支持。
淮海战役胜利后,他又随部队南下,参加了渡江战役。1949年,刘竹溪担任247团团长,带领部队成功突破长江天险,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随后,刘竹溪又随大军挺进上海和福建,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。战争的胜利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,但刘竹溪却付出了健康的代价。
长期的高强度作战和多处伤口让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,特别是下颌的伤口,让他无法正常进食,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。
错失晋升的遗憾与无悔
建国后,国家开始对革命功臣进行嘉奖。
1950年,刘竹溪终于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整形手术,医生为他重建了下颌骨,恢复了基本的咀嚼功能。
这次手术让刘竹溪重新找回了一些正常生活的感觉,但战争留下的伤痕已经无法完全抹去。
1955年,国家开始实行军衔制,刘竹溪因其卓越的战功被授予“上校”军衔。
两年后,他又获得了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,这是对他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所作贡献的肯定。
刘竹溪从不在意这些荣誉,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。
到了1959年,军队进行军衔调整,许多与刘竹溪战功相当甚至不如他的同志都获得了晋升,而刘竹溪却因身体原因错过了这次机会。
当时他的肝功能已经严重受损,医生诊断他患有肝硬化,需要长期治疗和休养。
对于这次错失晋升的机会,刘竹溪从未表现出任何不满或遗憾。
他常说:"革命不是为了当官,而是为了人民的幸福。"这种无私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刘竹溪从不抱怨自己的遭遇,也不嫉妒那些晋升的同志,他为他们感到高兴,并真诚地祝福他们。
1965年,45岁的刘竹溪因伤病严重,被组织安排离休。
对于一个正处于壮年的军人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。但刘竹溪服从组织安排,开始了他长达45年的离休生活。
离休后的顽强与坚持
离休后的刘竹溪并没有消沉,他积极配合治疗,希望能够恢复健康再为国家做贡献。
可惜的是,多年的战争创伤和过度劳累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机能。
肝硬化导致他食欲不振,经常感到疲惫乏力。医生告诉他,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和作息,否则病情会迅速恶化。
尽管身体状况不佳,刘竹溪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。每天早晨,他都会准时起床,坚持做一些轻微的运动,保持身体的活力。
他也非常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变化,经常阅读报纸和杂志,了解时事动态。
每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,他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,觉得自己当年的牺牲和奋斗都是值得的。
刘竹溪的健康状况在离休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恶化。除了肝硬化,他还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和肺癌。
医生告诉他,癌症已经扩散,治愈的可能性很小。面对这个“噩耗”,刘竹溪表现出了惊人的平静。
他说:"我已经从战场上死里逃生多次,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上天的恩赐。我不怕死,只希望走得有尊严。"
令医生惊讶的是,刘竹溪带着癌症顽强地生活了8年之久。
在这8年里,他经历了两次病危,医生都认为他熬不过去了,但他都奇迹般地恢复过来。刘竹溪的生命力之顽强,让所有人都感到敬佩。
晚年的刘竹溪生活十分简朴。他从不因为自己是老革命而要求特殊待遇,总是说:"共产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。"
他的住房简单朴素,生活用品也都是普通货色。即使在生病期间,他也尽量少麻烦别人,能自己做的事情坚决不让别人代劳。
骨灰里的28粒弹片
2010年3月25日,90岁的刘竹溪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安详地离世。
按照他生前的遗愿,丧事从简,不开追悼会,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机构用于教学和研究。他说:"活着为人民服务,死后也要为人民做贡献。"
刘竹溪的骨灰被分成三份:
一份安放在南京,这是他晚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;一份送回山东老家,那里有他的根和童年的记忆;还有一份送到上海他弟弟那里,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。在处理骨灰的过程中,刘竹溪的子女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:骨灰中竟然有28粒大小不一的弹片,大的如花生,小的如米粒。
这些弹片深埋在刘竹溪体内几十年,一直伴随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这些金属碎片是刘竹溪战斗生涯的见证,也是他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代价的实物证明。
刘竹溪的子女回忆说,父亲生前从不向他们提起这些弹片,也从不抱怨身体的疼痛。
每当下雨天气,这些弹片所在的位置就会隐隐作痛,但刘竹溪总是默默忍受,从不向家人诉苦。
子女们这才明白,为什么父亲多年来总是对某些天气特别敏感,原来是身体里的"战争遗物"在作祟。
刘竹溪一生坚持艰苦奋斗,不给国家添麻烦的优秀品质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。他虽然没有获得更高的军衔,但他获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刘竹溪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建设,他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中国的基石。
他45岁离休,休养45年,整整活了90岁,这背后是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坚忍。
刘竹溪将军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: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功成名就,但一定无怨无悔!
发布于:河南省114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